全部
  • (23)

揭秘“神童热”:别让孩子沦为“定制的天才”

原创 晗翌 中国青年杂志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杂志官方微信@文/晗翌最近,“神童”有点多。从“1岁徒步暴走,5岁开飞机绕行北京野生动物园,11岁南京大学毕业”的男孩小何,到“研究‘抗癌项目’荣获全国大奖”的小学生小陈,再到“3个品牌创始人,一天能写词300首、诗2000首、小说15000字”的16岁少女小岑……这些远超同龄人,甚至秒杀大部分成年人的惊人“成就”在引发围观的同时,也让质疑声相伴而来。很快,事情进一步明晰: 原来11岁南京大学...

  • 1027
  • 0
  • 0
  • 0
2022.01.09 21:53

心理学经典理论的B面

近些年,随着各类科普读物的大量出版,非专业读者与科学研究的距离越来越近。特别是各种心理学理论,由于其与现实生活直接相关,尤其容易被读者和科普作者反复咀嚼。我最初也得益于这些科普,对心理学产生了兴趣,在工作数年后,考了研究生,现在正在读博。从业余爱好者变成该领域的专业研究者,一个重要的转变便是学会批判地看待研究结论。于此同时,通过自省和与身边人交流,我发现非专业领域的读者在看待专业研究时,往往容易存...

  • 1483
  • 0
  • 8
  • 0
2022.01.09 15:04

李培艳:五四那一代人的存在是超越“小我”的

我们和五四那一代人近似,同样面临人生观的问题、婚姻恋爱的困境、理想与社会的冲突、人生志业的选择,乃至自杀危机……李培艳:五四那一代人的存在是超越“小我”的文/晗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提及“五四”运动,多半想到的是100年前那场浩浩汤汤的学生运动。然而,这只是狭义上的五四。从广义概念来说,“五四”运动包括以《新青年》杂志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和1919年发生的五四学生运动,它是一场席卷整个社会、文化、思想的革命。正...

  • 214
  • 0
  • 0
  • 0
2019.05.06 23:35

春节回家的意义,不止于团聚

春节回家的意义,不止于团聚文/晗翌“我最恨春节,每年赶回家过年就跟逃难似的。火车上那么挤,我都得憋着尿,要不我就不喝水。”——在电影《后来的我们》的中,北漂女孩方小晓在经历了人挤人逃难式的返乡后,如是说道。这简直就是我第一次春运的写实!那是在我的第一个大学寒假。由于春节来得比较早,正好赶上寒假,我不得不被迫成为春运大军的一员,第一次切身体会什么叫做“动弹不得”——即便是在卧铺车厢,也挤满了只有站票的乘客。...

  • 1086
  • 0
  • 2
  • 0
2019.01.15 12:02

别只孤立讨论00后,他们是80后的00后!

别只孤立讨论00后,他们是80后的00后!文/晗翌有人说,比起前辈们,00后是更孤独、压力更大的一代;也是更善良,更有责任感的一代。果真如此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从何而来?微博妈妈学院院长、妈妈哲学创始人韩谨,在观察大量案例后,给出了颇为独到的看法。她认为,与其说是孩子在变,不如说是孩子的父母在变——是这些正在面对剧烈变化又无所适从的80后父母,造就了现在压力山大的00后孩子;是这些重度网络成瘾...

  • 286
  • 0
  • 0
  • 0
2018.09.19 18:15

为什么在美国“考试”的负面效应并不明显?

为什么在美国“考试”的负面效应并不明显?有一种考试机制,不满意就重来即便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一个不变的事实是:分数,尤其是高考分数,在中国青少年的评价体系中仍占据着说一不二的地位。不可否认,高考在人才选拔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但部分学生高分低能、心态脆弱、创新不足的情况也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实际上,重视考试的并不只有中国,即便是地球人心目中最推崇“素质教育”的美国也非常注重考试,大大小小的考试多如牛毛...

  • 112
  • 0
  • 1
  • 0
2018.08.25 13:42

创业教育≠就业教育,简政放权是给创业者最大的善意

“只有少数人生来就是创业家,但教育却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理想。创业不应仅仅看作是自己开公司,而应是每个公民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涯取得成功所应具备的一种普遍素质。”这是来自欧洲委员会的声音。近年来,“创业”越来越被发达国家所重视,“创业教育”也被视为青年教育重要的一环。对比来看,其实我国的创业情况也不错。近些年,活跃度一直位居全球前列,且大学生创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不足的是创业多而创新少,究其原因,恐怕缺的就...

  • 122
  • 0
  • 1
  • 0
2018.08.25 13:42

为何不差钱的科研环境下,青稞们却吐槽经费难筹无法专心学术?

为何不差钱的科研环境下,青稞们却吐槽经费难筹无法专心学术?不以论文论英雄在我国科研界,年轻的科研人员由于长期面临职称、科研、收入等多重困境,自嘲“科研民工”。一份有关我国青年科研人员生存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六成以上的科研人员每周工作50个小时以上,工作方面最大的压力就是跑项目,筹经费。然而,在科研方面的支持,中国政府实际并不吝啬,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那么,为何在不差钱...

  • 152
  • 0
  • 1
  • 0
2018.08.25 13:41

为什么还有人劝我说:要感谢伤害你的人?

(一)我不要感谢伤害我的人有人说,要感谢那些伤害你的人,因为他们让你成长。我以前也这样以为,可是当我被伤害到快爬不起来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这句鸡汤真毒!这样说吧,想要获得成长的前提是,我们能克服困境。可是,面对他人的恶意打击,我们是不一定能够挺过去的啊!假设每一次克服困境的可能性是50%,那么,成长的概率就是50%的N次方。若N趋于无穷大,那么成长的可能性就趋于0!所以,我为什么要感谢伤害我的人呢?如...

  • 315
  • 0
  • 0
  • 0
2018.07.26 19:17

年收入逾1.5亿的大报社,何以容不下一名有新闻理想的小记者?

因疫苗事件,“调查记者”这个群体再次被关注。一篇名为《深度调查行业的兴衰》的文章刷屏朋友圈,我也转了。很多人借此惋惜调查记者的生存现状,也惋惜中国的新闻业。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我以为不必惋惜调查记者的消失,应该惋惜的是“记者情怀”的沦丧。调查只是一项技能,这种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但“记者情怀”却是一种精神,或者我们惋惜的是,我们想象中的记者越来越少了。我们想象中的记者应该是正义的化身,他嫉恶如仇,...

  • 222
  • 0
  • 5
  • 0
2018.07.24 18:20